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阿爺

原文刊於FB,在此Copy以作留檔!

【長文慎入】如果這是一部電影,「九龍塘」會是起承轉合的哪一個部份?是九本電影入面的哪一本?
一如陶傑所言,一個如此重要的人,不可能自己一個在九龍塘站轉身。我認為此一轉身,背後揭示的是港人對「阿爺」的錯誤想像。
在香港每說到中國,總有人認為中國中央法力無邊,只要想做的就能做到。應該是三年前吧,跟一位親友討論真普選,當然他一如無數香港人,以不要逆「阿爺」意為由,港人不應抗爭,不然對香港沒有好處。然後再談到「阿爺」要香港生就生死就死,我哋抗爭都無謂云云⋯
你問問身邊朋友,你們對「阿爺」是否如是想!然後再問問,「阿爺」究竟是誰?看誰可以不Google就說出一個大概!
人大會議是「阿爺」嗎?中南海是「阿爺」嗎?人大委員長是「阿爺」嗎?其實「阿爺」不是一個人,不是一組人,而是「權力核心」與「國家機器」!知道甚麼是國家機器嗎?自己Google一下吧!
當你面對面習近平時,你不會害怕他這個人,赤手空拳打一場架,你不一定會輸,但你不會跟他打,因為你會怕,你怕的,是他領導的國家機器!
另一方面,你在中國營商,守法合法地經營,但你還是提心吊膽,你害怕的不是中國的制度,而是背後操控制度的「掌權者」!不管那是一個城管、公安、黨委書記、人大、中南海⋯你統統都害怕!
然後,香港人不善於理解事情,更拒絕理解中國的一切,然後將「權力核心」與「國家機器」混合成一個容易理解的人物「阿爺」。甚麼是「阿爺」?就是中國封建家庭的掌權者,手執全家族財產田產與人力分配的權力,而這樣一個「老不死」,你必須恭之敬之畏之懼之,因為他說一句,你就得浸豬籠,你不能反抗,因為其他家庭成員為利益,會與阿爺聯手對付你!將你打成不忠不義不仁不孝的無良一族。
這就是港人對「阿爺」的想像,利用人物的投射,想像到這個布簾後的操權者,法力無邊能千里殺人,無事不知無事不曉的機關算盡無寶不落執行仔細手段兇殘不問道理只問稱心合意與否的人物投射想像。
電影《暗花》整個故事格局,就是反映港人心中「阿爺」的珠機妙算無所不能!
阿爺既然能參透玄機,看破世局,掌控一切,他會讓林榮基在九龍塘站轉身嗎?
一如我之前所講,「阿爺」是港人拒絕認識中國的情況下,對「權力核心」與「國家機器」的幻想投射,但事實上「阿爺」真是如此無敵嗎?你想想,一個如此龐大的機器,習近平能憑自己一個領導嗎?連毛澤東都要借多次殘暴的鬥爭來掌控國家機器,習近平何德何能?你想想,毛澤東年代,中國一窮二白,只剩下權力鬥爭。今天中國貴為第二大經濟體,背後牽汲的不只是權力,更有無數的利益,而國家機器正是奪取權力與利益的載體及工具。上有上鬥,下有下鬥,上會利用下,下亦影響上。
真正的「阿爺」,其實是一個臃腫得手腦難以協調的巨人,左手有左手的利益,右手有右手的權力,如果胃消化所有利益,那大腸也要吸盡胃所不能消化的利益,肛門也養着一批細菌寄生蟲把最後的利益揸乾揸淨!但這不是一條生產線,肛門有肛門的意志,大腸也有大腸發展的需要,總之五臟六腑你爭我搶。大腦能做甚麼?習近平只是大腦中的其中一個組件,他的意志最多只能控制到胃,而大腸小腸肛門,可能是大腦的其他組件控制。如果大腦B想要更多資源,就會發動他能發動的機器,向習近平這一組件A攻擊。
最恐怖係,肛門雖然是由大腦B控制,但肛門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時候大腦B也無可奈何。在大公司工作過嘅,應該都明白我講乜。
銅鑼灣書店事涉中國最高權力鬥爭,以一個專出中國領導層黑暗面的出版社負責人之一,總不會像一般港人將「阿爺」想像成一個人,而是看穿當中脈絡,抓緊機會替自己開一扇門,門開了之後,如何落實協議,可有違反協議這些都是他與中國當局的博奕。但九龍塘站這一轉身,然後能避開監聽與監視找到AV仁,再在香港三大權力天秤之一的立法會開記招,最後善用傳媒與香港的獨特地位,一次過將對自己最有利的供詞以爆大鑊式公諸天下,可見林榮基亦非省油的燈。
如果港人對中國是有一種阿爺的幻想投射,那中國對香港也有一種幻想投射,就是難以駕馭的政商傳媒各界,這是港人安身立命的命運共同體,中國花盡九牛二虎之力,既整合又分化,既收買又威嚇,似乎已經統領到香港了,所以近年以地位超然之姿號令香港,但今番卻由林榮基將眾多政商傳媒連成一線,重新組成香港的命運共同體,形成一個港式阿爺,與中國阿爺大打出手,最後誰勝誰負,就看林榮基會否被警察拘捕押上羅湖,就一清二楚了!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人生一個階段的終結

我花了一星期左右的時間收拾物件,其實東西不多,今天要收拾的,就剩下這一雙鞋了!


這雙腳是甚麼時候買的?我已經記不起了!翻查Crocs是由2002年興起,我估計這雙腳是2003-2004年左右購入,一直以來我就放在公司當拖鞋穿!由無綫開始,後來到了有線,直至現在都市日報,這一雙拖鞋伴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即使鞋底已經磨蝕了,我依然穿着它,讓它伴着我繼續走下去!

自畢業至今,只服務過三間公司,每一間公司都讓我成長!

無綫:2001-2008。TVB是真正的少林寺,由電視劇編劇,後來在被炒威脅下轉戰資訊文教科擔任資料撰稿,這階段的我是成長期,做過不少好節目,包括「娛樂大搜查」「最緊要正字」「光影流情」「吾湯吾水」⋯還有無數的節目,上了三年的「最欣賞節目指數」。這些年每一個節目都令我成長不少,讓我打下穩固的根基,亦在這個時候,認識了一大班識於微時的好朋友!



有線:2008-2014。這段時間是我的發揮期,在無綫學到的十八般武藝可以盡情發揮,只要我想到要做的,上司都會支持我去實踐,也做了不少很成功的節目:「今個聖誕有得FUN」「牛年冷知識」「尋龍記」「大娛堂」「主播會客室」「活在星光下」「20年後」「串爆娛樂 之 金像奬頒奬禮」「還看當年」⋯雖然節目知名度受限於細台,無法造成影響力,但我認為我每一次都交出一張非常漂亮的成績表!至我離開的時候,能夠升職至創作主任,的確十分高興!



都市日報:2014-2015,這是我整固期。帶着無綫與有線一直以來的傳統媒體經驗,挑戰新媒體。一開始的時候主力做動新聞,老實說我們做得很不錯,據說主要競爭對手蘋果動新聞亦盯着我們動向,大概認為我們的手法跟他們太像了吧⋯哈哈哈哈!



6月尾開始都市動新聞,沒幾天就遇上「7.2學聯佔中預演」,那次是我第一次以記者身份踏上新聞現場!原本我們的動新聞只是放在都市日報官網,聽說「7.2學聯佔中預演」這條片反應很爆,觀看人數過萬。後來我們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也上載了這條片,但可惜已經過咗氣,YouTube的反應很一般!

https://youtu.be/YyGZaMM5teg


又沒多久,我們覺得YouTube的推廣不太容易,我們要更直接的宣傳途徑,跟公司幾經周旋,終於可以自行開一個Facebook,9月23日才開始經營,9.28就發生佔領事件,一場雨傘運動自此展開。9.28當天,有傳警方即將清場,封鎖金鐘一帶道路,但市民仍慢慢往政總方向聚集。實習生Abby說想去拍,我就叫她馬上回公司拿機出發,我亦覺得如此重要的一天,好應該多一兩部機去現場拍攝,所以叫攝影阿威過去拍,而我亦馬上取機,第二次以記者身份到現場拍攝!在催激彈前,我拍下這一幕,成為了我們當日最矚目的一條!當時我們專頁只得二三百個LIKE,能夠有過萬人觀看,實在很感恩!


那天的結果,我們三人均中催激彈⋯那股味道,現在只要回想就覺得想嘔⋯

除了新聞之外,我們亦開始開發節目市場,成為MetroTV!


其實我認為我們走對路,但奈何一直沒有廣告,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節目反應很好,Facebook 專頁短短三個月就破萬LIKE(重申:我們沒有買任何LIKE,一切都是手足努力的成果),但偏偏就是沒有廣告!當時不明白,到今天終於知道原因了,原來報紙的SALES是不懂得SELL廣告,即管我們已經寫好不同的方案,列出不同的潛在客戶,但他們就是不管,當從來沒有事發生過⋯

結果,大裁員,一半人離開。MetroTV轉成「都市28財經台」,在沒有任何PLAN及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勉強維持。我曾經設計出改革計劃,但似乎亦難以改變這個部門的命運。我原本希望能夠為香港的職業生涯寫下漂亮的句號,但偏偏就留下一個難看的分號「;」。

在都市日報的這段時間,我明白了網上媒體的營運技巧,我想,這是我最寶貴的東西,未來到台灣後,這將是我的新動力!

朋友們,抱歉未能帶大家脫苦海,雖然此刻看似前路茫茫,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許只是最好的尚未來臨,以後大家好好加油!




有穿過Crocs的大家都知道,磨平後的鞋很滑,幸好在職場上,都未曾滑倒過!凹紋都磨到平平的,但幸好我對工作的熱情從未被磨平。


人生從來都只是旅行,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很高興認識你們,很感恩能跟大家共事、生活,以後請大家也一起無悔一生,向理想奮發,大家都要努力、加油!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政改0617

政改方案,是不民主方案,所謂人大831決定,就是架設三道大閘,再利用提名委員會,製造一個小圈子篩選,把一切不合心意的潛在候選人排除在外。所以由始至終,我堅決反對這個假普選的政改方案。

經過近兩年的折騰,來到今天2015年6月17日,政府終於將政改方案提交立法會,希望泛民認同,投下贊成一票。但如無意外,泛民會反對方案。其中湯家驊的發言,令我印象深刻。


湯家驊表示,自己加入議會11年,目標是爭取普選,但諷刺地,他今日是要否決不全面、不理想的政改方案,「千言萬語不知由何說起」。

我跟湯家驊一樣,自從2003年起,每年風雨不改踏上街頭,為的就是希望香港可以有一個理想的政制。2010年民主黨與中聯辦密室會議,為政改達成共識,雖然此舉為民主黨帶來一片罵名,但我仍然為向民主踏出重要一步而高興。因為我知道,只要經過這一次之後,普選就在我眼前。

結果,中國背信棄義,原來所謂的2017普選,是一種要通過重重篩選的選舉、是一種不平等的投票活動、是一種為威權披上民主外衣的假民主。但是廟堂之內,那些高官、建制派議員,聲聲這就是香港追求多年的普選!

要一個爭取民主的人,親手將一個披着「普選」外衣的政改方案,是絕對荒謬!然後那些坐享小圈子選舉好處的人,掛着假腥腥的面具,指責泛民「假民主」!是荒謬中的荒謬!

相信與我有同感的人甚多,其中一個是張超雄:「你哋呢班人(建制派議員、官員) 從來都唔係真正想民主嘅,你哋而家話我哋阻住民主?荒天下之大謬!」




今天林鄭月娥在立法會之中,說政改會為行政長官選舉帶來質變。但如果這種質變是重要的,那為何要維持小圈子提名委員會的篩選權?沒有篩選的質變不是更徹底嗎?為何提名委員會的工作不是提名,而是篩選?經過篩選的選舉,如何顯示「平等」這個「普選」的重要指標?如果一個不平等的選舉,為何可以稱為普選?



有能力提出方案的,是香港政府。有能力影響香港政府的,是中國政府。林鄭月娥多次表示現時的政改方案是經過多次諮詢的結果。但如果這是諮詢之後不衡各方需要的方案,那為何是一個不獲多數市民接受的方案?在政府及建制陣營強大的宣傳攻勢下,三大民調,支持方案的最終仍未能過半。究竟政府的諮詢結果,為何會與現實有如此大的落差?

否決政改方案,的確是一個全輸的結局,這是弱勢的一方在別無選擇下,只能寧為玉碎不為瓦存的最後一着。市民沒有選擇權、泛民要面對罵名、政府亦未能借政改提高認受性、中國人大權威受到極大挑戰,沒有贏家,全輸局面!

責任誰屬?是泛民嗎?



泛民追求民主三十年,居然只能爭取一個不民主的選舉方案,早該辭職謝罪!但這是泛民與選民之間的恩怨,否決假普選政改方案,只是履行他們應行使的責任!

泛民由始之終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有一個達到國際認同的真普選。我認為這是非常清楚易明的要求,只要你不要刻意扭曲,不要刻意忽視,其實這個要求是清楚易明的!而公民提名,其實只是回應「小圈子提名」的反制方案,如果一開始是沒有「小圈子提名」,根本就不會出現「公民提名」。而「公民提名」,泛民也不過是順應選民的要求提出而已。只要你有留意,政改爭議後期,大部份泛民已經不再堅持「公民提名」,他們一再強調的只是一個「達到國際認可的普選」而已!

2010年,民主黨與中聯辦密室之中達成協議,其中一個條件是加強溝通!但試問民主黨伸出友善之手後,中國如何回應?甚麼時候有溝通過?2010年之後,敵我更分明,中國往往高高在上,君臨天下,根本就沒有溝通的空間!所以我從不認為泛民在否決政改一事上,有任何責任!

責任在中國政府嗎?



中國政府責任當然大,中國堅持要有篩選,就是因為中國把香港視為外人,不把香港人視為自己人,就是那麼簡單!這是一種殖民心態,中國是高高在上,香港應該唯唯諾諾。就是這種天朝心態,認為中國的決定就是不能有異議空間,中國是父母官,中國安排的一切都是好!再簡單講,就是丁蟹!一切只能由上而下,如果由下而上,就是大不敬!只有極度自卑、欠缺自信的政權方會如此!

責任在香港政府嗎?



香港政府責無旁貸,一如我以上所言,為何諮詢經年,結果交出一個未能說服港人的政改方案?究竟在普選一事上,香港政府曾經為港人爭取過甚麼?我一點都見不到!

但責任最大的,不是泛民、不是中國、不是香港政府,而是一群搖尾乞憐的狗!



這群人,將是說成非,將直扭成曲,利用大量不符事實的資訊,影響不明所以的市民,把香港推向非理性的邊緣!一切一切,只問中國是否開心,不問後果!例如今天有一大批穿着號碼的白衣人到場支持政改,結果周融怎樣回應?


周融稱衣服印有號碼是正常!正常?這樣也算正常?

好了,三大民調,周融質疑三大民調只是問1000人左右,沒有公信力!但自己做的民調,雖然只得900人參與,但周融就形容為民意非常明顯!

不只周融,自從梁振英上場後,香港突然湧現這種滿口歪理的賤種,將香港推上民粹之路!因為這些人不斷說些似是而非的所謂道理,令到理性無從對話,社會嚴重分裂,政治嚴重對立!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香港之亡,就亡在這群妖魔手中!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致香港1992年的我們



1992年的大時代,讓我想到香港的黃金歲月!

1992年,是1989年後3年,1997年前五年,在兩個大時代之間,香港人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就在這個讓人喘不過氣的夾縫,偏偏有一片最自由最繁榮的土壤!我們看看1992年,香港的娛樂產品:

電影:
1992年上映的電影,有笑爆嘴的《家有喜事》、有兩個成龍一同獻技的《雙龍會》、有羅啓銳轉向商業的《我愛扭紋柴》、王晶難得拍出通俗卻高質素的《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黃霑的《不文騷》發放異彩、吳宇森的《辣手神探》難為正邪定分界、徐克《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展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琪峰《審死官》成為香港最高票房電影達9年之久、劉鎮偉《92黑玫瑰對黑玫瑰》成為另類電影之王、《妖獸都市》異軍突起、關錦鵬的《阮玲玉》讓張曼玉踏上國際影壇…

音樂:
你知道這一年有甚麼歌嗎?1992年度的樂壇頒奬禮成績表是這樣子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1992%E5%B9%B4%E5%BA%A6%E5%8F%B1%E5%92%A4%E6%A8%82%E5%A3%87%E6%B5%81%E8%A1%8C%E6%A6%9C%E9%A0%92%E7%8D%8E%E5%85%B8%E7%A6%AE%E5%BE%97%E7%8D%8E%E5%90%8D%E5%96%AE

1992年,是四大天王撐起香港樂壇的日子,香港樂壇從沒如此風光過。

1992年,香港的娛樂事業為何可以如此厲害?娛樂,有錢的時候,可以發展出精緻的藝術;困苦的時候,娛樂成為萬民慰藉心靈的妙丹。在1992年的香港,有金錢至上的暴發,與及苦無出路的恐懼。在這樣的一個土壤之中,娛樂事業正正處於雅俗共賞的黃金時光,精緻的、通俗的、創新的、保守的…在這個全球華人最自由的城市之中,傳統的美德與及對未來之黟心,同時借這棵東方之珠發光發亮。

如果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我也一度以為香港的娛樂業是一個日不落帝國。但一如英國的日落已經好數十年,而香港娛樂業不只日已落,更是已經是深夜的死寂。

1992年,韋家輝才30歲,他已經貴為監制,手執大權,有足夠空間要跳樓就跳樓,要強姦就強姦,仲要被強姦完患性病!丁蟹就是丁蟹,無惡不作但深信自己善良…那是他的創作空間,是韋家輝自發創作的生命!

今天30歲,即管你再有才華,如黃洋達(他是我編劇班同學),但仍不能在娛樂業中找到發揮的空間,正常的你仍只是一個普通的小編劇,而黃洋達今天也已經36歲了。

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或許兩代人生活經驗完全不同,會形成創作實感上的落差,但這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問題,而是我們不能接受下一代的問題。每一代人都有其生活體驗,今天的問題是上一代人定好題目,然後叫下一代人創作,在這種模式下,怎會有好的東西出現?創作如果是行政主導,創作只淪為生產線,又怎會創作得出靈魂?

看看1992年的創作人年紀,
韋家輝:30歲
劉鎮偉:30歲
王家衛:34歲
高志森:34歲
關錦鵬:35歲
杜琪峰:37歲
王晶:37歲
徐克:42歲
吳宇森:46歲

你能想像今天這個年紀的人,會有機會冒出頭?機會是有的,但不會一如以往容易,始終大佬文化是一面高牆,要打破實在不易!資本已經不像以往容易湊集,明星亦不如以往星光閃閃…以今日藝人陣容,吳宇森即使再拍辣手神探,應該也難以找到適合的演員吧!

90年代中,盜版問題困擾香港
千禧年代,互聯網問題令情況更惡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一代明星就已經是2000年前後的陳奕迅、謝霆鋒…之後便因為娛樂公司盲目催谷沒有實力的所謂藝人,結果彈絕糧盡,無以為繼!

更重要的是,今天這個香港,已經不再如以往的自由,以往是夾在縫隙之中,而在是壓在巨石之下。89年後3年的1992年,多少電影反映着對未來的無奈,而反觀今天的香港,國教事件也好、香港電視事件也好…究竟有哪一部影視音樂作品能反映社會的實況?

大石壓死蟹,娛樂作品藝術作品如果不能反映出心境,又談何精彩?這大概就是2015年的香港!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星際啓示錄 與 2001太空漫遊

如果要將 星際啓示錄 2001太空漫遊 作比較,其實對星際啓示錄極不公平,因為 星際啓示錄只是一部科幻劇情片,以一段太空探險來肯定科技改善生活的重要;而 2001太空漫遊一開始,就根本沒有興趣說故事,這部1968年的電影(美國登月是1969)只是很專注地呈現宇宙的奧秘、科技的可能性、與及人類進化的猜測。可惜因為兩片都是對未知宇宙的幻想,所以有所比較又是無可避免。

先談談 星際啓示錄,簡單講,整部電影是在抛書包,將理論上的相對論化成實在的劇情,不論是太空探險抑或是父女情,都是利用相對論串通,我從不質疑導演基斯杜化的說故事能力,而這次亦把主題串連得妙極。

基斯杜化最強一項,就是人性角力。本片麥迪文與及布蘭德教授的設定,就是一次示範,我不劇透了。但如果與基斯杜化的前作相比,最完美的一次人性角力示範,應該是 蝙蝠俠黑夜之神的其中一段:兩艘渡輪開到河中發現船底有引爆器。此時,小丑對兩艘渡輪說明遊戲規則:半小時後會引爆兩艘船的炸彈,但也會給一個活命的機會,利用每艘船上擁有的引爆器炸毀另外一艘船!如果係你,你會點做?

入場前,我很期待會看到壯麗的畫面,結果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大畫面出現,在現今電腦特技普及的年代,或許壯麗的畫面已經看得有點生厭,此片所呈現的太空平平無期,進入蟲洞亦沒有想像中刺激,只是電影尾段進入黑洞後的過程與及第五次元比較特別。

本片最可取的是對未來地球陷於生態災難的描述,在一個絕望的環境之中,任何人都欠缺探險的慾望,社會處於極度保守之中,教育要為安定社會情緒而寧願說謊…其實這應是對美國的一次反思,電影中無處不在的美國旗,或許就是在不斷提醒美國人,這是在描述美國的未來或現狀。

片中多次提及人類被土地出賣、背叛。人口爆炸令糧食供求出現問題…等等!電影描述糧食危機同時,亦談及三代美國人的差異:第一代是想做就做、第二代是經歷由盛轉衰、第三代是看守絕境。

自從金融海嘯以來,美國風雨漂搖,整個社會處於不安,電影中三代人的借喻,其實亦是美國現今社會的問題。

第一代:電影中的第一代有二人,一位是外父(定係爺爺?),另一位是布蘭德教授。外父是典型的保守主義者,在面對選擇時,是優先考慮家庭的穩定,但此角在三代人的意義中並不重要。關鍵是布蘭德教授(含劇透,不想看就跳到下段),是電影中智慧與領袖的角色,但在挽救人類的重要時刻,這位重要的第一代人無力扭轉乾坤,他選擇欺騙世人至死。其實這位第一代人早知絕望的答案,但他選擇逃避,利用謊言誘騙主角與世人。而整體而言,第一代人成長於安逸之中,人生順利,但環境逆轉時他們已經處於晚年,只能以保守的角度完成所謂的使命而已。

第二代人:即是片中進入太空的一眾人等,他們在盛世時接受教育,但經歷災難的逆轉,使他們空有一身武功卻無法一展所長。至於這個逆轉是甚麼?(又劇透,可跳至下一段)電影中有一幕,就是踏上旅程的一眾主角,終於去到第一個星球,當他們以為能夠得到前人豐盛的果實時,迎來的居然是海嘯的挑戰!沒錯,的確是海嘯!當然我是多心,直接將其聯想成金融海嘯financial tsunami 。但在英語系國家,他們是以financial crisis來統稱是次事件,與海嘯無關!但無論如何,在探險旅程首站,痛擊他們的是一場難以預料的天災,至於第二個星球痛擊他們的是人禍。可見在電影世界之中,第二代人面對的是一場又一場的天災人禍!最慘是第二代人要憑第一代人的謊言來作人生的判斷,令他們基本就盤算錯誤方向,走上一條不歸路。

第三代人:即是主角的子女,他們在極其保守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一生中都見不到希望,坐困愁城,沒有優質的教育,沒有一展所長的環境…沒有安全感,不知何時才是末日。家人病了,他們寧願守在一起,而不主動求醫面對現實,怪可憐。當然第三代人是有對沖的,主角女兒主動積極,但其可讀性不及她哥哥立體,女兒只是輔助講故事的一員而已。

整體而言,星際啓示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未去到經典。至於將其與 2001太空漫遊相比,也實在可憐。2001太空漫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由三段時空所組成,第一段是人類智慧的起源;第二段是月球太空站;第三段是人與電腦的角力。在上世紀60年代,寇比力克主力是創造人類未曾見過的太空世界!翻閱資料,人類首次離開地球,在大氣外作探險的是1961年,而這部電影是1964年開始籌備拍攝,至1968年上映,上映後一年,美國太空人才成功行出一小步登月成功!可見寇比力克當時是在趕一場宇宙探險的潮流,沒有電腦動畫的幫助,他依然能準確描繪出太空的各樣特質,以至預言2001科技的走向。整體而言,2001太空漫遊是劃時代的經典,星際啓示錄又如何可比呢?

但有一點是挺有趣的,就是人類與電腦之間的關係。在2001太空漫遊之中,第三段是講述太空船電腦為求生存,逐一將太空船上的人殺死,至最後被死剩種主角用一切代價來將電腦關閉,解決危機。至於星際啓示錄之中,電腦是聰明可靠的最佳旅伴,多次勇救主角,即使最後要丟棄它,電腦依然忠心執行任務,而電腦亦成為主角的老伴。

19682014年的46年之間,人類對電腦的觀感有所改變了!其實1968年,莫講電腦未能走入民間,基本上連商用的機會都未有!電腦對人來說是非常遙遠,即使將其妖魔化亦冇問題!但到今時今日,如果還要製造一場仇視電腦的支線,恐怕也難以服人了!

另一有趣的,是兩部電影的電腦都是擬人化,不同的是2001太空漫遊的電腦貪生怕死,在最後一刻將被主角關掉電源時,其哀求簡直與真人死前掙扎無異!每關上一個開關制,都活像插人一刀。但星際啓示錄中的電腦,是幽默且忠誠的好幫手,真係同腦唔同命!

兩部電影另一相同之處,就是主角經歷的時空隧道旅程。論場面,2001太空漫遊大勝,在沒有電腦特技的幫助下,只是利用菲林的光影效果,就創造出這一驚世的場面,誰出其右?

如果你未睇過2001太空漫遊的話,建議你要找一個大銀幕,更不要在夜深人靜時觀看,因為我十分肯定你會瞓着!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寫在2014年71前

我有理由相信,最近一連串事件,並不是偶然!

從政改有商有量開始,香港人或許已經掉進一個陷阱!這個陷阱就是要不斷讓香港人生氣,這個陷阱就是要香港人衝動,這個陷阱就是共產黨最耍家的引君入甕、引蛇出動!

你不覺得整件事太過工整嗎?從佔中的提議開始不久:
1.先是香港傳媒先後收編:從無綫、明報、商台、信報…一個又一個堡壘被攻下。
2.接著是以有商有量作包裝的政改諮詢:明明前陣子特首還說政改諮詢時機未到,但在佔中討論開始不久,態度180度一改,突然同你講話有商有量,不奇怪嗎?
3.同一時間,政府官員好像故意激起民忿一般,在自由行遊客一事上添油加醋,一時話香港人要等多兩班車有助就業、一時要香港人容忍遊客隨處大小二便…不奇怪嗎?他們真的連這丁點智慧都沒有嗎?
4.白皮書:為何故意要在七一前發布白皮書?白皮書中多的是挑釁性字句,目的根本就是要令香港無名火起!你看黃秋生這名原梁粉,白皮書出後一夜間日鬧夜鬧,就知白皮書的攻擊力有多強!明知道七一是一個敏感日子,為何要選七一前讓香港人生氣?
5.新界東北強行通過撥款:這應該不是劇本內的戲碼,但不奇怪嗎?即使政府想急於通過,也犯不著在七一前最後一周,用如此極端的手法強行通過撥款吧!這不是故意讓民忿在七一前推上高點嗎?
6.警民關係急速惡化:每年七一遊行,都必然會有警民衝突場面,但以往大家都體諒警員只是接柯打做嘢,即使埋怨也只會埋怨警隊高層。但經過新界東北一役,警隊居然安排便衣警員扮示威人士混入其中,在警車上打示威者…你能相信這是偶然的個別例子嗎?
7.同一段時間,身處維港的解放軍總部大牆上,居然測試亮出武字,這分明就是在激化香港人情緒!
8.解放軍人員閱兵式視察懲教署:這不就是光天白日下,解放軍接收香港紀律部隊的測水溫之作嗎?為何解放軍人員可以以這種方式視察香港的紀律部隊?這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事吧?

好了,舉了一埋事例,就是要說明今年的七一必然有大事發生!

有別於2003年,那次是因為23條強行立法闖禍,整件事是在失序中進行,建制方面處於被動的狀態,建制派愈反抗,民意愈對立。

但這一次不同,以上一系列事件,主動權都在建制勢力,尤其是北京勢力!白皮書也好、解放軍的異動也好、突然的有商有量變成一槌定音假諮詢也好…根本目的就是要為七一造勢!而且是有部署下一步一步將港人情緒推上高峰。但為何要為七一造勢?目的何在?

坊間不少學者都曾經說過,梁振英政府希望香港愈亂愈好,因為只有香港愈亂,梁振英的籌碼才會愈多,連任的機會也會提高!事實是否如此,相信結果很快揭曉。但七一前的這一刻,我是充滿憂慮的!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4月30日

很多人問,明明公司待你不薄,既得上司信任、短短日子又能坐上創作主任一職,但為何還想離開?

其實離開公司是有非常非常多的原因,沒有一件事是單一事件,必須累積至一個點,才會爆發至作出行動!

這個時候,大家不妨聽一聽這首謝安琪的歌:3/8!



就在一年多前,我開始聽懂這首歌,那時候面對公司改革,大批裁員,很多好朋友都離我而去,我覺得很迷茫!我不斷問自己,究竟我在為誰而戰?

一朝驚醒已在目前 
怎麼走了這麼遠
屈指一算突然發現 
很多好戲已上演 離原本想的有些遠 
好比揀選歌舞的路線 但拍了一齣打鬥片

老實說,我很高興得到上司的賞識。
老實說,我很高興能夠做到想做的節目。
老實說,我很高興有線是一家享有言論自由的公司。
可惜,命運走到這一點,當我一朝驚醒之際,我發現自己已經沉淪於輕鬆的工作之中,
當一切都是易如反掌的時候,我希望能夠找一座更高的山…
至少是一條令我走得更遠的路!

再跟大家分享一首歌,同樣是謝安琪:節外生枝



害怕 十個月後再 沒路徑可回頭 
害怕 但是我卻未後悔 這是我所尋求 
就像某某 情願放低事業去旅遊 
半路有 大狀轉做賽艇手 

謝安琪害怕懷胎十月生完小孩後,沒路徑可回頭!
而我,要辭職三個月來離開一個安樂窩,的確令我感到害怕。
有時候我為了壯自己的勇氣,不斷給自己信心,結果曾經一度非常自大。

任性 拿掉我任性 會事業有成 
無奈我 其實太不習慣 世界太平 
無辦法 慢慢老去又美麗又冷靜 
情願聽 來撩亂我命運 那個叫聲

我的確很任性,始終上有高堂下有子女,再加一間還差130萬未還款的房子,不是任勝的人,是走不出這一步!但一如歌詞,我不太習慣世界太平,亦不願慢慢老去又美麗又冷靜。不過是三十五六歲,距離退休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沒理由現在就開始養尊處優吧!

既沒有網 在四方 就恨沒勇氣闖闖 
我這半世 未算趕 何妨迷路看風光 

其實大約兩年前開始,已經有離開公司的打算,那時候想做些小生意,穩穩定定賺些錢就算。這件事一點不難,但要走出這一步一點不易!後來想不如移居到澳門算了,在香港開一家公司,接電視台的生意,一家人就住在澳門…直至交出辭職信後還是這個打算!其實這個計劃非常保險,不論在澳門還是在香港,已經找到合作的拍檔,整件事算是萬無一失。可惜世事總不如預期。其中一個意外是天予升小學的問題,當我跟amanda真正了解過華德福教學之後,就起了帶天予天之到台灣升學的念頭。移居澳門的計劃泡湯了,就在這個時候,居然迎來另一個工作的機會。

捨平凡 愛動盪 誰人其實滿意現狀 
知回頭 會是岸 仍昂然投入去這巨浪 
你放手了 我不放 千夫所責也不放 
且看我這點魯莽 會否帶我上到殿堂

機會,是留給有預備的人。機會,是看你有沒有能力駕馭及解決問題的能耐!或許這是人生的一個轉機,也或許是自己埋下一個地雷,天知曉!且看我這點魯莽 會否帶我上到殿堂